近日,北京昆仑鸿星冰球俱乐部员工的薪资结构在体育论坛引发热议。作为中国唯一参加KHL(大陆冰球联赛)的职业俱乐部,其薪酬体系既折射出职业体育的光鲜,也暴露出行业内的隐痛。 据知情人士透露,俱乐部核心外援年薪可达800万至1200万元人民币,而本土主力球员则在50万至200万元区间。相比之下,青训教练月薪约1.5万至3万元,场馆运营人员甚至不足8000元。“这行就是金字塔,塔尖的人吸走了大部分预算。”一位匿名后勤员工坦言。 俱乐部CEO王某某曾在采访中解释:“KHL的参赛成本每年超2亿元,门票和赞助仅覆盖30%。”这种压力直接传导至薪资分配。2022年财报显示,球员薪资占总支出62%,而员工福利占比不足8%。 尽管薪资争议不断,仍有年轻人趋之若鹜。23岁的器材管理员小张说:“虽然工资低,但能近距离接触顶级赛事。”这种“为爱发电”的现象在体育行业尤为普遍。专家指出,中国职业体育需在商业化和基层投入间找到平衡点。 随着2026冬奥备战周期启动,昆仑鸿星的薪资模式或许将成为中国职业体育发展的一个缩影。如何在资本、竞技与人文关怀间走稳钢丝,将是整个行业必须面对的课题。职业冰球的“金饭碗”与残酷现实
薪资分层:从明星球员到后勤团队的巨大鸿沟
冰球职业化的成本困境
“我们签外援不是为了炫富,而是国际赛事有硬性技术标准。”——俱乐部青训总监李某
梦想与面包的博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