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2年的卡灵顿训练基地,一群平均年龄不到18岁的少年正在弗格森爵士的注视下挥汗如雨。谁也没想到,这批被称作"曼联最后手工班"的青训球员,会成为红魔王朝黄昏中最后的星光。 与92班相比,2002届青训球员的知名度或许不高,但他们的天赋同样惊人。中场核心克里斯·伊格尔斯以细腻的脚法著称,曾在对阵切尔西的联赛杯中上演单场两次穿裆过人的好戏;而身高195cm的防守悍将菲尔·巴德斯利,则被弗格森评价为"天生的后场指挥官"。 尽管这批球员在青年队所向披靡(2003年包揽青年足总杯和英超青年联赛双冠),但成年队的残酷竞争让大多数人黯然离场。前锋西尔万·埃班克斯-布莱克转投狼队后成为英冠射手王,门将汤姆·希顿则辗转多家俱乐部后入选英格兰国家队,上演了最励志的逆袭故事。 这届球员的集体困境,折射出曼联青训体系的转型阵痛。随着英超商业化加剧,俱乐部更倾向于购买即战力,2002-2010年间曼联青训球员出场时间下降63%。如今在曼联U18担任技术总监的托尼·惠兰坦言:"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,是要培养球星还是培养能适应现代足球的球员。"曼联2002青训营:弗格森爵士的最后一捧星火
1. 被遗忘的黄金班底
"他们让我想起了年轻时的斯科尔斯和巴特" ——弗格森在2003年青年足总杯夺冠后的采访
2. 现实与理想的落差
3. 青训体系的时代之殇